第二屆全國大學生職業規劃大賽優秀選手風采展示 ———張夢瑤
2025-06-10 點擊次數:2216
張夢瑤,東北農業大學,農業水利工程專業2022級本科生,第二屆全國大學生職業規劃大賽成長賽道高教組銅獎。
職業規劃目標是:專注于寒區農業的智慧農業水利工程師。
風采展示
生涯故事
以智慧水脈滋養黑土糧倉,借科技之力守護寒土北疆。感恩職業生涯規劃大賽,讓我明晰職業方向,更給予我講述 “水利”夢想破土、發芽、成長歷程的機會。
兒時記憶里,灌區是永不褪色的畫卷。河口洶涌的江水經大壩馴服后,緩緩流入阡陌縱橫的農渠,密如血管的灌溉網絡,滋養著廣袤農田。在這樣的耳濡目染中,一顆“水利夢”的種子悄然埋下。直到看到三江平原三萬畝良田水土修復的報道,我才真正意識到,水利事業必須與智慧農業深度融合。總書記考察黑龍江時提出“加快推進智慧農業水利建設”,更堅定了我成為寒區智慧農業水利工程師的職業理想。
在北大荒農墾等12家農業龍頭企業調研時,我發現傳統漫灌導致大量水資源浪費。在水投集團實習期間,通過調試灌區智能灌溉系統,親眼見證三維灌區模型如何依據田間傳感器數據精準調控,深刻感受到智慧水利的科技魅力。與23位資深農田水利工程師的深度交流,讓我明確了職業方向——打造具備智能決策能力的“會思考”農業水利系統。
專業能力是職業發展的根基。我以專業第一的成績榮獲 2023-2024年度國家獎學金,并多次獲評社會實踐獎學金與 “五好學生”。在團隊協作方面,我擔任“智潤鄉澤”科創團隊負責人,帶領成員深入3省24村開展調研,累計志愿實踐超500小時,團隊創新成果斬獲7項國家級、省部級競賽獎項。
為積累實戰經驗,我先后獲得三家大型水利企業的實習機會,在項目實踐中打磨水利工程設計能力。同時,牢記導師“科技發展應服務農業民生”的教誨,我加入寒地黑土生境健康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主導研發可拆卸式測控一體化農渠閘門,該成果榮獲全國大學生農業水利創新設計大賽一等獎,并申請2項發明專利。
總書記“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囑托時刻鞭策著我。未來,我將扎根東北黑土地,以抗凍防滲技術為“犁”,以冰雪融水智能集蓄系統為“鏵”,讓每一寸黑土都能實現智慧感知,每條灌渠都擁有破冰創新的科技基因,用專業力量守護“中國飯碗”,書寫寒地水利事業的嶄新篇章。
生涯寄語
我是來自東北農業大學農業水利專業的學生,我想要成為一名智農水利工程師。在備賽過程中,四次實地調研,六場行業訪談為我帶來一場職業認知的“破繭之旅”。使我深刻認識到,掌握知識技術只是基礎,如何“走出去”——將現代技術與農業水利實際需求相結合才是關鍵。大賽促使我從知識積累轉向思維拓展與實踐能力提升,更堅定了我成為復合型“新農人”的目標。
在職業探索與成長的歷程中,我逐漸領悟到三個重要的實踐準則:
第一,保持敏銳洞察,踐行知行合一。通過走訪農業龍頭企業、與行業專家深入交流,我深刻認識到,智慧農業水利工程師的核心能力在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為培養這一能力,我一方面主動拓寬問題捕捉渠道,從現實觀察、文獻研讀、學術研討中挖掘有價值的議題,通過廣泛閱讀與深度思考,將靈感轉化為科學問題。另一方面,在研究遇阻時,堅持獨立思考與自主探索,不斷錘煉問題分析與解決能力。
第二,秉持穩健心態,注重厚積薄發。職業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唯有戒驕戒躁、腳踏實地,才能行穩致遠。我始終相信,扎實的專業基礎、對細節的精準把控以及持續的經驗積累,是實現突破的關鍵。這種“慢工出細活”的沉淀,往往能在關鍵時刻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以實踐為導向,拒絕空想空談。在職業規劃初期,我也曾陷入迷茫,而真正投身企業實習的經歷,讓我找到了職業錨點。這讓我明白,再好的構想都需要實踐檢驗。我堅持“做中學”的理念,在實際工作中驗證想法、積累經驗,正是通過不斷實踐,我才能獲得更深刻的行業認知與專業成長。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無論是辛勤耕耘的汗水,還是孤獨奮斗的眼淚,都不會被時間遺忘。在追夢路上,愿我們都能抱著“盡吾志也”的心態去做每一件事,事成則坦蕩,事不成則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