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米創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 楊運才

  • 發布時間:2019-09-18 09:12
  • 瀏覽:5816次


“雖然我在哈爾濱工業大學設計院工作了10年,但我心里始終有個農民情結,一直想為這片黑土做些什么。”哈工大大學生創新創業園在孵企業“楊磨坊”創始人楊運才說,小時候,父母在虎林開荒,他跟在后面干農活,黑土帶給他的是美好的回憶。

楊運才2012年離職開始創業,2016年他和幾個志同道合的“工大人”創辦了“楊磨坊”,從一名設計專家到設創業新人,楊運才實現了他的農業夢想。產地大米——現場脫殼——配送到家,這是楊運才打造的F2C大米銷售新鏈條。

 

產地:用科技解決農戶難題

 

“現在的大米銷售渠道過于復雜,這對消費者和農戶來說都是一件麻煩事。”楊運才說,層層加價、營養流失是傳統模式的弊端,F2C的商業模式可以打破冗長的供應鏈,從基地直達消費者餐桌,去中間化,實現高效率,低成本的新型米業場景。

從產地收米,配送給顧客,楊運才說他自己充當了一名“大米搬運工”。在農田里,楊運才發現,很多農民朋友苦惱于選種、施肥等技術問題,于是他和他的團隊就研究生物菌肥、生物驅蟲、農業機械改良,他們想做的就是,幫助農民解決技術難題,讓他們省心又賺錢。

常年在田間地頭考察,楊運才還發現了農村秸稈回收效率低的問題,于是他們研發了生物菌,這種菌可以有效發酵秸稈且不受外部低溫的影響,這對于東北極寒的氣候來說是十分方便的。降解發酵后回田做肥,實現秸稈還田,今年,這項技術已經在一萬畝田地里進行了實驗并與建三江大興農場的65萬畝土地簽訂秸稈處理的合作協議。

 

研磨:用科技重構米業場景

 

為了更好地實現去渠道化,楊運才團隊依靠科技打造了航天育種、自動磨米機等一些列現代設備,實現從磨制到食用最快3天,從而最大程度的保留大米的營養成分。

自動磨米機體積約為1平方米,將帶殼稻谷放入機器中,1分鐘就能將1斤的稻谷磨成精米,出米率達65%,在現吃現磨的基礎上最大程度的保留大米的營養成分。楊運才將機器人放入天津一家門店做調研,第一天就有18.2萬充值額,在第十六屆全國大學生機器人大賽上,楊運才的磨米機器人項目贏得了500萬元投資,該項目已經獲得5項專利。

“我們還要進行二代更迭,推出家用、小型化磨米機,真正實現每個人在家里都可以現磨現吃。”楊運才說,第三代無人值守磨米機設備將在2020年上市運行。依靠科技,實現米業大變革,給消費者提供更安全、更營養的大米。

 

市場:用科技米業有序循環鏈

 

正處在技術積累階段的"楊磨坊"今年已實現銷售30噸,并簽約會員近百位?!拔磥?,我們將開拓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市場,打破傳統冗長的米業供應鏈,讓消費者遲到物美價廉的好東西,讓農戶獲得更多利潤。”楊運才說,今后,循環鏈形成以后,消費者可以直接了解大米來自哪個農戶,采用什么種植方式,從根本上解決信任問題。除大米外,楊運才團隊在谷物農產品上也將同步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