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緩解畢業生就業壓力,近兩年多省放寬應屆生身份限制。如明確將應屆生認定范圍從“畢業當年”拓展至“離校2年內未就業”,取消社保繳納等門檻,為畢業生提供更長時間的擇業期。高校畢業生如何了解政策,實現高質量就業?一起來看!
一直以來,應屆生身份與一些優待政策綁定,比如校園招聘通道、落戶機會與就業補貼等。特別是近年來考公考編熱持續升溫,國家和地方公務員、國企及事業編單位的崗位招聘不斷向應屆生傾斜。2025年國考計劃招錄3.97萬人,其中2.67萬個崗位專門面向應屆畢業生招錄,約占總招錄人數的67%。應屆生身份作為報考公務員、進國企或事業單位的資格條件,也因此更受畢業生重視。
誰是“應屆畢業生”?隨著就業形勢的變化,應屆生身份的界定標準已經出現改變。
根據《中央機關及其直屬機構2025年度考試錄用公務員報考指南》,國家統一招生的普通高校畢業生離校時和在擇業期內(國家規定擇業期為二年)未落實工作單位,其戶口、檔案、組織關系仍保留在原畢業學校,或者保留在各級畢業生就業主管部門(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各級人才交流服務機構和各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的畢業生,可按應屆高校畢業生對待。
為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許多省份發布政策,將應屆生身份限制進一步放寬。如湖北省今年6月份發布的政策規定,全省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面向“應屆高校畢業生”的招錄招聘崗位,應當向畢業當年度和離校2年內的高校畢業生放開,不對其是否有工作經歷、繳納社保、簽訂就業協議或者勞動合同作限制。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早在今年2月份發布相關政策,畢業證書落款年度3年內(含畢業當年度)的高校畢業生,可按規定報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事業單位、國有企業應屆畢業生崗位,不對其是否簽訂就業協議、勞動合同、繳納社保、工商注冊登記等作限制。
近兩年,上海、云南、貴州、山東、湖南、廣西、福建等省份均發布有關于畢業生在校園招聘、事業單位、國央企求職中報考條件的規定,明確放寬對畢業生身份的限制,對于畢業兩年內(部分省市3年內),無論是否簽訂就業協議、勞動合同、繳交社保等,均可按當年度高校畢業生報考。相關調整主要聚焦于兩方面,一是延長應屆生“保質期”,明確該群體為近2至3年內畢業的高校生;二是有過工作經歷和繳納社保情況不再作為應屆畢業生的否定項。
綜上,目前對應屆生身份的劃分普遍分兩種:當年應屆生和擇業應屆生。當年應屆生是指在應該畢業的年份即將畢業或者已經畢業的學生。擇業應屆生是已經畢業的學生,國家統一招生的普通高校畢業生在擇業期內(國家規定擇業期為二年,部分省市3年內),在此期間,畢業生可以享受和當年應屆生同樣的就業待遇,且部分省份規定不受是否簽訂就業協議、勞動合同、繳交社保等方面的限制。
一是公務員崗位。以2025年國考為例,2023年、2024年未落實工作單位,其戶口、檔案、組織關系仍保留在原畢業學校,或者保留在各級畢業生就業主管部門(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各級人才交流服務機構和各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的普通高校畢業生,可以應屆高校畢業生身份報考。各地公務員省考也存在放寬應屆生身份限制的規定。2025年浙江省公務員考試的報考指南清晰指出:2023年及2024年的普通高校畢業生同樣有資格報考標注為“2025年應屆畢業生”的崗位,且并未設置“未就業”或“未繳納社保”等附加條件,只看畢業年份。這意味著只要畢業生的年份為2023年、2024年或2025年,并滿足其他報考要求,均可申請這些針對“2025年應屆畢業生”的職位。
二是事業單位招聘崗位。中央及國家機關直屬事業單位招聘要求中,國內高校應屆畢業生可以報考的崗位,兩年擇業期內未落實工作單位的高校畢業生也可以報考。
地方省屬事業單位招聘中也有放寬應屆畢業生報考要求的相關規定。如上海2024年9月發布政策通知,規定事業單位招收應屆高校畢業生的,應向畢業證書落款年度2年內(含畢業當年度)未落實編制內工作的高校畢業生開放,不對其是否有工作經歷、繳納社保作限制。重慶市區縣事業單位2025年第二季度公開招聘公告要求中,國家統一招生的普通高校畢業生離校時和在擇業期內(國家規定擇業期為2年)未曾被機關事業單位編制內崗位錄取(聘用)過的,可視為應屆畢業生,其就業合同(協議)簽訂、工作經歷、社保繳納等情況不影響報考。
三是國有企業校園招聘崗位。國有企業2026屆校園招聘已于近期陸續啟動,許多國有企業同時面向26屆和25屆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今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2026校招提前批招聘就面向26屆高校畢業生和25屆未就業高校畢業生。
省級國企也有類似規定。根據云南省發布的政策,報考云南省各級國有企業、央企在滇機構(由總部統一招考)高校畢業生,在其畢業年度(具體以畢業證書落款時間為準)內,無論是否簽訂就業協議、勞動合同、繳交社保等,均可按當年度高校畢業生報考。貴州省規定,報考貴州國有企業的高校畢業生,在其畢業年度(具體以畢業證書落款時間為準)內無論是否簽訂就業協議、勞動合同、繳交社保等,均可按當年度高校畢業生報考。
除了體制內的工作機會,一些互聯網大廠在今年的校園招聘中,也放寬了對應屆畢業生的認定范圍。如小米2026頂尖人才校園招聘,就將目標人群定位在2023-2026年畢業的應屆生。
多省市在應屆生身份相關限制放寬,這也意味著,在就業形勢復雜的當下,畢業生將有更多時間積極求職,并且擁有更多試錯的機會,可以合理利用擇業期政策,為職業發展爭取更多可能。在這樣的政策背景下,建議畢業生從以下幾點出發,走好充分就業的每一步。
很多畢業生的難,都在理想與現實的落差過大導致無法接受,這也反映出畢業生對于就業形勢的認知不充分和對自我的準確定位不清晰。 清晰的自我認知是樹立目標關鍵。建議你一定要花時間去了解自己,回顧大學生活的經歷,曾經參與過的實習實踐,判斷適合自己的求職方向。 在校期間可以通過參加企業實踐、就業見習、政務實踐、社會實踐等職業體驗活動,積累工作經驗,也可參加職業技能培訓,掌握一技之長,幫助自我篩選適合的職業。 如果你對自我認知感到迷茫、對求職就業感到焦慮、對職業規劃不太了解、對就業方向把握不準,還可報名參加求職能力實訓。通過以上方式,畢業生能對有關行業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提前培養相關工作技能,在畢業求職時形成競爭優勢。 在求職過程中,畢業生要不斷汲取信息,可以多關注專業網站的最新校招信息,多與老師、學長、同學交流,通過多種渠道獲取求職經驗,能減少信息差,全面了解各類用人單位特點和需求,進而形成清晰的職業規劃。深化對就業市場的認識并及時轉變思想,提升個人技能以更好的與職業崗位相匹配。 畢業生可以積極投身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國家支持的產業,這些領域在資金、政策等方面都會有保障。建議畢業生了解意向區域所急需的人才以及對人才的素質要求,以便根據社會需要來確立自己的職業理想。可以結合《緊缺人才目錄》了解各地就業機遇,以及各類政策保障支持,并結合區域產業特色與個人專業能力,以“精準適配”為核心策略規劃就業方向。詳細可以參考《各地最急需緊缺什么人才?從<人才需求目錄>讀懂就業“風口”》 寬容的求職氛圍和環境,為畢業生們提供了更大的試錯和包容空間和更多選擇的機會。 畢業生擇業期內,可以在公務員、事業單位、央國企等各類崗位求職。可以建立擇業期時間表,關注公務員、事業單位的招錄機會以及企業秋招春招補錄、基層就業項目招募等窗口期,同時通過實習或技能培訓提升就業競爭力。 另外,畢業生可利用較新的專業知識以及對新事物天生敏感、學習能力強等方面的獨特優勢,嘗試專業性強且細分明顯的新職業,進入就業藍海。2019年以來,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發布了6批93個新職業(可參考《新職業有哪些?查這里》),這些新職業蘊藏著新機遇。未來社會的生產生活智能化、產品服務個性化將成為發展趨勢,越來越多與此相關的新職業將逐漸從崛起到熱門,畢業生們可以在新職業中學會成長、學會增能,不斷提高自我的綜合素質,成為新職業賽道的贏家。
應屆生身份政策的松綁,標志著就業市場從“身份標簽”向“能力本位”的深層轉向。隨著多省推進身份限制取消,未來就業環境將更趨公平開放。對畢業生而言,既要在政策范圍內積極參與校招、積累基層經驗;也需通過職業能力儲備、實習適配性提升核心競爭力。唯有將政策機遇轉化為成長動能,方能在職業長跑中贏得持久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