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赴大城市還是回到家鄉,選擇大企業還是進入小公司,將就于沒那么心儀的工作還是堅守初心,一個個看似對立的選擇,都是橫亙在畢業生眼前的分岔路口。
趙瑞敏從事求職咨詢服務5年多,至今已經為3000多名求職者提供幫助。在她看來,畢業生面臨的求職困惑具有共性:一是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找不到自身優勢,對自己的認知不清晰;二是由于缺乏相應經歷,投出去的簡歷根本無人問津;三是很多人不會寫簡歷,簡歷上沒有突出重點,體現不出競爭力。
很多畢業生對第一份工作感到恐慌,主要是把它看得過于重要,剛出校園的學生缺乏高瞻遠矚的能力,不是所有人都能很快找到最合適的職業道路,猶豫不決才是阻礙發展的最大障礙,真正適合自己的道路是摸索出來的。
另外,畢業后的第一份工作是職場人生的起點,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之后的職業道路,因此畢業生一定要盡早確定自己的職業方向,把握好每一次工作機會,從自己的能力和需求出發,做出理性選擇。
建議從專業角度入手,評估自身具備的能力。在規劃就業方向時,首先要從自己的專業入手。了解自己的專業能從事哪些工作后,可以嘗試從專業入手確定職業的選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將興趣與工作相結合,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但也要做好心理準備,畢竟工作與愛好總會有區別。
反向角度思考,排除不合適選項。如果愛好無法支撐起一份工作、從專業角度入手又有些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就搞清楚,自己“不喜歡”“不適合”做什么。排除掉不合適選項后,再來進行選擇。
工作本身也是一種修行。重要的是,自己要有學習、認知、反思和判斷的能力,積極地參與、負責地嘗試,即使失敗也是一種經驗的積累,成長比成功更重要,在實踐中不斷成長和進步,是高層次的價值需求。
確定好未來工作方向后,下一步,就需要考慮對具體工作以及環境的需求了。對于好工作的定義,大家也各有不同,向往大城市、期望離家近、追求年輕化團隊......各種因素影響著最后的結果。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按照主次、重點程度列一張清單,并結合自己所選擇的職業進行靈活安排。
持續關注招聘信息,拓寬就業途徑。建議畢業生們充分利用求職公眾號,企業公開招聘等平臺資源。持續關注新增的招聘信息,及時投遞簡歷,不錯過任何一個好的機會,通過參加招聘會,尋求老師、校友的推薦等方式,拓寬就業途徑。
如今,線上求職已經成了大學生找工作的重要途徑,給畢業生推薦一個靠譜的平臺——國家大學生就業服務平臺(https://gww.ncss.cn/)。畢業生可以登錄國家大學生就業服務平臺(https://gww.ncss.cn/),注冊“求職者”,網站分專題提供不同類型的服務和信息。比如,在職位信息欄目,求職者可以按照行業、公司性質、職位類別、職位來源、公司類型、招聘類型進行選擇。
此外,國家大學生就業服務平臺正式發布AI助手“智慧小業”,為高校畢業生求職就業提供更加智能化、個性化、精準化的服務和支持。“智慧小業”不僅能夠依據畢業生對工作地點、行業領域、薪資待遇等需求,精準匹配國家大學生就業服務平臺內的崗位信息,提高求職效率,還能提供從生涯規劃到面試技巧的“一站式”求職指導,助力畢業生掌握實用面試技巧,增強求職競爭力。此外,針對公務員、事業單位、選調生等考試,“智慧小業”可以詳細解讀報考流程、考察內容,提供備考建議,為畢業生備考指明方向。畢業生只要登錄平臺,輸入學信網個人賬號即可使用“智慧小業”AI助手。
還要適度降低預期。數據顯示,畢業生中,有10%的人一次就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如果不能一次到位,那分步達成才是不錯的辦法。在找到理想工作的路上,不怕曲折,只怕停滯和放棄。稱心如意的工作需要我們不斷地進行職業探索,在實踐中尋找,騎驢也能找到馬,找工作個別時候也得試錯。
提升求職經驗。多關注現場招聘會,盡量在現場投遞簡歷,現場了解崗位、和HR一對一交流等等。準備不同版本的簡歷。投遞簡歷前,應該提前做好兩個準備:針對不同的求職意向,準備不同版本的簡歷;針對不同的具體的崗位,準備不同版本的簡歷。注意,不同版本的意思不是指模板,而是指內容。可以用同一個模板,但是簡歷的內容要有針對性、有側重點。這樣,不僅能顯示出求職的誠意,也能讓HR快速鎖定你。
退休前曾在北京一家制造業企業從事人力資源工作20余年的張進表示,從用人單位的角度,部分單位會詢問畢業生的空窗原因,且更愿意招聘應屆畢業生;同時,用人單位會看重求職者的離職次數,考量離職原因。這也是部分畢業生對第一份工作感到焦慮的原因。
她常常強調,職業規劃不只是面對就業,它還關乎一個人未來如何生活和學習。規劃不是一成不變,而是要有規劃的意識和能力,能以不變應萬變。規劃是幫你向內看,看你當下要什么、未來要什么;幫你向外看,看外頭有什么、你想要什么。現在好多人不知道“自己是誰”,也不知道向外面要什么。
在剛畢業時,如果確實沒有找到正式工作,可以先找一份實習,提升自身的職場能力。建議畢業生提前做好求職準備,通過實習、參加比賽、參與項目等方式,了解自己的定位和喜好,了解市場環境的發展。“在校期間,不要只低頭拉車,一定要抬頭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