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五月的阿什河畔薄霧氤氳,松峰山的蒼翠輪廓在朝霞中漸漸清晰。5月26日清晨,一支支身背畫夾、肩扛器材的隊伍在哈爾濱市阿城區多處地標性旅游風景區集結——黑龍江三江美術職業學院1500余名師生與52位省內美術界頂尖畫家組成13支藝術考察團,如十三條充滿探索渴望的藝術溪流,匯入阿城這片自然、歷史與產業交織的沃土。
這并非尋常意義的采風寫生,而是一次承載著“產教城融合、研訓創一體”深層理念的戰略性教學實踐。在26日至28日三天時間里,三江美院師生們的足跡覆蓋金龍山國家森林公園、吊水壺景區、平山鹿苑景區、松峰山景區、玉泉狩獵場等自然勝地,金上京歷史博物館、阿城文廟、銅坐龍轉盤、糖廠建筑遺址等歷史地標,以及春華秋實米業、天一食品廠、玉泉酒文化博物館、中國現代滑雪登陸地等產業基地。
13個地標,13個超大型課堂,一場以藝術創作重構城市價值、以教育鏈對接產業鏈的深刻實驗正在阿城大地上鋪陳開來。
山水靈韻:自然秘境中的藝術覺知與教學嬗變
當考察團深入金龍山國家森林公園腹地,濕潤的草木氣息撲面而來。參天古木如沉默的巨人,虬勁枝干在光影中刻畫出時間的軌跡。學生們散落于林間溪畔,速寫本沙沙作響,無人機嗡鳴升空——傳統繪畫的細膩筆觸與數字藝術的廣角掃描在此刻交織。一位美術教育專業學生長久凝視一段裸露的樹根,其盤曲糾纏的形態,正悄然轉化為他構思中一件關于“大地力量”的裝置草稿。
松峰山,這座被譽為“龍江第一秀”的旅游圣地,以其奇峰競秀、古木參天、云霧繚繞的仙逸之氣,成為師生們滌蕩心靈、汲取自然靈感的絕佳場域。拾級而上,穿行于蒼翠的林海,呼吸間盡是草木的清新與山巖的凜冽氣息。山巔云霧時聚時散,古老的太虛洞、海云觀等道觀遺跡若隱若現,飛檐斗拱在綠意掩映間訴說著歲月的靜謐與道法自然的深邃哲理。
中國畫與書法工作室的師生則被山間無處不在的“道法自然”的視覺語言所吸引。他們駐足于虬勁的古松前,觀察其枝干在風霜中形成的獨特扭曲與力量感;在布滿苔痕的摩崖石刻旁,揣摩古人筆力遒勁、融入山體的書法神韻;更在繚繞的云霧變幻中,感悟水墨氤氳、虛實相生的至高境界。宣紙上,松的傲骨、石的堅毅、云的流動,不僅是筆墨的練習,更是對道家崇尚自然、剛柔并濟精神的視覺化詮釋。
在平山鹿苑景區,優雅的梅花鹿群如林間精靈。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師生們不再滿足于單純的形態記錄,而是細致分析鹿群活動路線與草場、林帶、水源的空間關系。對于環藝系學生來說,這是一次難得的實踐機會,因為鹿苑的生態布局本身就是精妙的設計語言,未來他們為城市公園或生態社區做規劃時,這種“生命友好型”的空間邏輯就是對他們最好的教學示范。自然在此刻超越了審美對象,成為空間設計思維的活態教材。
吊水壺景區飛瀑轟鳴,水霧彌漫。 數字傳媒系的師生們成為這場自然交響樂的忠實記錄者與解讀者。他們身著防滑鞋,在濕滑的巖石間謹慎移動,專業級攝像器材穩穩架設,多角度捕捉瀑布的動態全景。此刻,對自然景觀的客觀記錄,經由數字技術的賦能與人文思考的淬煉,正升華為一場對地域深層生命力的視聽敘事探索。學生們調整著構圖與參數,嘗試在畫面節奏、光影對比和聲音采集中,注入對“水”所承載的文明起源與生生不息精神的感知。
在阿城區連綿起伏的群山中,玉泉狩獵場猶如一顆鑲嵌于金源文化帶上的生態與人文明珠。師生們穿行于茂密的次生林間,腳步輕緩,敏銳的目光捕捉著躍動的生命韻律。寫生本上,快速記錄下動物靈動的姿態、植物豐富的形態與林間變幻的光影。環境設計專業的學生則分析著地形、水源與植被如何共同構建了這片生物多樣性天堂的空間邏輯,思考未來生態景觀設計如何借鑒這種“野性”而和諧的自然秩序。視覺傳達專業的師生屏息凝神,細致拍攝、描摹著器物上獨特的紋飾、造型與色彩搭配。這些凝聚著智慧與美感的“文化基因”,將成為未來他們創作具有地域根性文創產品與藝術作品的靈感寶庫。
文脈尋根:歷史遺存中的文化解碼與創意再生
剛一走進阿城城區,一座巨大的銅座龍雕像便矗立在人們的眼前。這里就是阿城的銅座龍轉盤——它姿態昂然,線條遒勁流暢,仿佛下一秒便要掙脫歷史的塵封騰空而起,無聲地釋放著女真先民開疆拓土的磅礴氣韻。
同學們目光灼灼,手中的畫筆飛速運作,細致捕捉龍首的威嚴、鱗甲的排布、爪牙的力度,乃至每一道云紋的卷曲弧度。他們深知,這不僅是藝術鑒賞,更是一場對古代視覺密碼的系統性解碼。銅座龍每一處紋飾的構成,都是凝固的視覺敘事,蘊藏著金源文化的基因圖譜。從具象的龍形中抽離出最核心的線條律動、形態張力和象征元素,才是同學們文創產品轉化的基石。
同學們專注地分析著紋樣的疏密節奏、力量走向與精神意象,他們的目標明確而深遠:提煉這尊銅坐龍所承載的獨特視覺基因庫,構建一套根植于阿城文脈、具有高度辨識度與延展性的IP形象系統。
金上京歷史博物館,如同一座矗立在時間之河畔的厚重城堡。步入其中,師生們并非簡單的訪客,而是化身金源文化的深度解讀者與當代轉譯者。他們的目光掠過陳列的兵器、農具、禮器與生活器皿,更穿透冰冷的展柜玻璃,聚焦于器物紋飾間流淌的漁獵精神、建筑規制中凝固的王朝氣象、以及薩滿圖騰里蘊含的神秘宇宙觀。這里是女真族從白山黑水間崛起,建立雄踞中國北部半壁江山的金王朝的文明基因庫。環境藝術、影視動畫、數字媒體、美術教育等多專業的師生團隊,帶著明確的研究課題深入其間。
他們細致拍攝、描摹、記錄著金代特有的文化符號——摩羯紋的兇猛靈動、忍冬紋的連綿生機、春水秋山玉的寫意風骨、乃至女真文字的獨特結構韻律。這絕非對歷史碎片的簡單收集,而是在激活沉睡的文化基因。師生們正致力于將提煉出的金源文化核心元素——其粗獷與精微并存的審美特質、勇武與自然崇拜的精神內核、融合多元的開放氣質,將其轉化為具有當代生命力的設計創作語言。
阿城文廟,欞星門斑駁的朱漆訴說著歲月的沉淀。環藝系的師生們肅立其間,目光穿透表象,進行著一場與古老建筑智慧的精神對話。他們并非攜帶冰冷的測繪儀器,而是手持速寫本、卷尺,輔以相機,以設計者的敏銳目光,細細研讀每一處細節:石雕柱基礎的穩重比例承載著怎樣的結構邏輯?斗拱層疊交錯的復雜形態中,蘊藏著何等精妙的力學平衡?從欞星門到主殿,嚴謹的空間序列又無聲傳遞著哪些儒家禮制的森嚴秩序?
這些觀察與解析,不是為了復刻一座古廟,而是為了汲取流淌在血脈里的創造智慧。柱礎的穩定感、斗拱的懸挑力、軸線的儀式感……這些都將成為同學們未來設計“新中式”公共空間、文旅地標或現代文化場所的靈感源泉與設計語言的素材庫。
阿什河糖廠遺址,這座始建于1908年,由波蘭僑民在阿城投資興建的遠東早期制糖工業先驅,巨大的廢棄車間在斜陽余暉中靜默矗立,斑駁的磚墻銘刻著時光的印記。同學們在十余位省內知名畫家的現場引領下,開啟了一場深度對話工業美學與歷史記憶的寫生與靈感探索之旅。畫家們率先在廠區各處選定視角,支起畫架。他們不僅是觀察者,更是現場教學的示范者與啟發者。
調色板上油彩的刮擦混合、炭筆在紙面精準而富有表現力的勾勒、水彩對光影轉瞬即逝的捕捉,畫家們各展所長,將工業廢墟的雄渾氣勢、時間侵蝕的滄桑肌理以及空間本身的敘事張力,轉化為直觀而生動的視覺語言。學生們簇擁在畫家們身旁,專注觀察著大師們的創作過程、構圖取舍與技法運用。這種沉浸式的、伴隨高水平創作實踐的現場教學,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們的感知力與表現欲。
產業脈動:生產線上的美學發現與價值重構
春華秋實米業公司的現代化車間內,精密設備高效協作,構成一曲嚴謹而流暢的無聲金屬樂章。產品設計專業的師生們目光專注,細致追蹤著稻谷從原糧到精米的蛻變之旅:這不僅是生產流程,更是一場關于效率、潔凈與農業科技之美的無聲展示。學生們手中的速寫本與平板電腦同步運作,筆尖與觸屏捕捉著設備運行的幾何律動、米粒流動的軌跡以及操作界面精密的視覺邏輯。理解這“一粒米”的完整生命敘事,成為設計構思的深層根基。有學生的速寫本上,一幅米粒形態的極簡LOGO雛形已然躍然紙上:線條干凈利落,弧度飽滿自然,既抽象提煉了米粒的有機形態,又微妙呼應著精密設備運轉的幾何美學與農業科技的純粹力量。這不僅是包裝的裝飾,而是試圖凝練品牌科技內核、生態責任與品質承諾的視覺符號。它預示著,設計的力量,正從流水線的末端溯源而上,深度融入農產品的價值塑造鏈條之中。
踏入玉泉酒文化博物館,馥郁醇厚的酒香便如可呼吸的歷史般彌漫開來,浸潤著每一寸空間。陣列如林的巨大陶壇靜默矗立,粗糲的壇體銘刻著時光流轉的痕跡;壇內封存著歲月、微生物與匠心共同書寫的生命之源密碼。在這里,視覺傳達與產品設計專業的師生們,正以敏銳的設計眼光,深度挖掘玉泉品牌的文化富礦,尋求傳統酒韻與現代消費審美的創新連接點。
他們的目光如探針般掃描著整個空間:陶壇陣列形成的磅礴視覺節奏、古老酒標上斑駁卻韻味獨特的字體與圖案、不同年代酒瓶的形態演變與材質肌理、乃至燈光下酒液流淌的琥珀光澤…… 這些都是構成玉泉品牌獨特視覺敘事的關鍵元素。
速寫本、相機與平板電腦高效協作,精準捕捉著每一處可能轉化為設計基因的細節——壇身粗獷的紋理、標簽上褪色的吉祥紋樣、封泥的獨特質感、以及酒液本身誘人的色彩光譜。師生們的每一次速寫、每一次測量、每一次討論,都指向同一個愿景:讓“玉泉”二字所承載的歲月醇香與地域精魂,通過創新設計的包裝與文創產品體系,超越酒瓶本身,成為可觸摸、可佩戴、可品讀的當代文化符號與生活方式表達,在更廣闊的市場與人群中,持續傳遞龍江大地酒文化的深邃魅力與時代價值。
走進位于“中國黏豆包第一鎮”——阿城區亞溝鎮的天一食品廠,空氣中彌漫著谷物蒸騰的醇厚甜香與發酵食品特有的深沉韻味。這里遠非尋常的食品加工廠,它是龍江黑土地饋贈的結晶、滿族千年飲食智慧的現代傳承者與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師生們踏入的,是一個集綠色種植、科研深加工、非遺技藝守護與市場開拓于一體的現代農業品牌孵化場。
蒸汽氤氳中,師生們屏息凝神,目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亞溝粘豆包的制作全程。學生們迅速記錄下這充滿儀式感的場景與豆包飽滿的形態,思考著如何將其“非遺基因” 轉化為更具當代傳播力的視覺符號與包裝敘事。穿過傳統工坊,步入潔凈明亮的現代化生產區。師生們見證了阿城紫皮大蒜的神奇蛻變之旅。在“笨磨坊”品牌展廳,楊樹小米的金黃顆粒、阿城大蒜的飽滿形態、粘豆包的溫暖意象與琳瑯滿目的榮譽墻——有省著名商標、省名牌、綠色食品、龍江老字號等,共同編織著天一食品的品牌圖譜。
在天一食品廠,師生們深刻體會到“產教城融合”的具象內涵——設計的力量,正深度介入從農田生態、非遺傳承、科技轉化到品牌塑造、消費體驗的全鏈條。他們的速寫本上,勾勒的不僅是產品形態與工廠場景,更是在描摹一條如何將地域農產品從“土特產”升華為承載文化、健康與情感價值的“金名片”的創新路徑。當阿城的黏豆包、黑蒜、小米通過藝術設計的賦能,以更富故事性、美感與時代感的方式走向更廣闊的世界,這片黑土地的饋贈與智慧,也將贏得更深遠的回響。
在阿城區玉泉鎮的群山環抱中,玉泉北極滑雪場靜臥于白雪覆蓋的坡道之上。這里絕非普通的滑雪勝地,它是鐫刻在中國冰雪運動史冊上的原點——1905年,由俄國人修建的滑雪娛樂設施,標志著歐洲現代冰雪運動正式登陸中國的第一站,也由此孕育了現代競技滑雪在這片土地上的最初火種。
三江美院的師生們踏足這片承載著跨越世紀冰雪傳奇的土地,他們的目光不僅流連于現代雪道的流暢曲線,感受著這片培養了包括自由式滑雪U型場地技巧世界冠軍張可欣、單板滑雪U型場地技巧世界冠軍蔡雪桐等一批頂尖運動員的“冠軍搖籃”所散發出的拼搏精神與榮耀之光。對于藝術設計者而言,這片雪場是一座充滿動感美學與精神圖騰的富礦。師生們的鏡頭、畫筆與構思,正努力穿透冰雪的表象,觸及玉泉北極滑雪場作為“中國現代滑雪原點”與“冠軍精神圣地”的深層價值。
發揮優勢:省內畫家群體擦亮阿城旅游品牌
三江美院是一所具有45年建校歷史的省內唯一一所美術類高等職業院校。聘請省內外著名畫家、攝影家、藝術家、設計師等專家、學者擔任客座教授和兼職教師是該校的優良傳統,也是學校“質量第一,水平取勝”的特色之一。此次三江美院組織如此大型的“產教城”融合教學實踐活動,當然少不了邀請這些業內頂尖人物前來助陣,現場傳藝。既可以對學生開展實踐教學,又可以借機為阿城區留下一筆寶貴的文創作品,進一步提升阿城區旅游和歷史文化資源的美譽度和知名度。
三天來,藝術家們不辭辛苦,足跡遍布十幾處景區,創作了數百幅書畫或攝影作品。待進一步修改加工之后,這些作品將完全用于促進阿城區的文化旅游產業發展。
融合之道:校地共生的戰略構想與未來圖景
三江美院發起的這場規模空前的全域藝術考察,其意義遠不止于千余幅寫生稿、數萬張影像素材或幾百個文創設計方案的產出。它清晰地勾勒出三江美院與阿城區深度協同發展的戰略路徑——以藝術為紐帶,將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與城市發展鏈緊密編織。
三江美院錨定即將在阿城區建設的數字化新校區,正是“產學研訓創一體”理念的空間載體。新校區建成之時,這里將不僅是傳授技藝的教室,更是面向真實問題的開放式創新工場:企業產品設計需求可直接引入課堂成為畢業課題;文博機構的文物數字化保護項目可轉化為師生科研任務;旅游景區的視覺升級方案能在工作室里反復推敲、快速原型化變成師生創作的文創作品。教學、研究、實訓、創作、創業的邊界在此徹底消融。
藝術對產業的“賦能”,絕非簡單的美化裝飾。在阿城,它意味著更深層的價值重構:設計思維驅動產業升級——師生團隊為“天一食品”設計的品牌視覺系統,將地方山珍從土特產提升為承載森林文化的精品符號。文化IP激活城市品牌——基于金源文物開發的動漫形象與文創矩陣,讓“金朝故都”的歷史敘事變得年輕而時尚。美學營造優化空間體驗——廢棄糖廠的藝術重生,將把工業記憶轉化為吸引創意人群的文化地標與文旅消費新場景。
金源文化,作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中的重要篇章,其活化傳承更需當代視角。三江美院計劃設立“金源文化藝術創新中心”,整合考古學、歷史學、數字技術、美術設計等多學科力量,對金代建筑、器物紋飾、民俗圖案進行系統性研究與創新性轉譯。無論是通過沉浸式數字展陳再現“春水秋山”的漁獵盛景,還是將銅坐龍、摩羯紋等元素融入現代城市家具與公共藝術,目標皆是以藝術為橋梁,讓磅礴而陌生的金源文化,真正走入當代生活,成為全國民眾可感可知的精神家園與龍江文旅產業的核心辨識物及人文品牌。
當夕陽為松峰山鍍上金邊,最后一支考察團踏上歸程。畫板上是金龍山云海的寫生初稿,相機里存儲著糖廠遺址的震撼影像,腦海中縈繞著玉泉酒窖的馥郁芬芳與米業車間的精密韻律。
把阿城區13個著名旅游景點景區打造成阿城區的“金色名片”,高職院校把職業教育“產教兩融合”演變為“產教城三融合”,瞄準服務于城市高質量發展,服務于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民族復興偉業這一宏偉目標,這正是三江美院理事長、院長王英海與阿城區委、區政府領導共同謀劃的此次省內絕無僅有的大型教學實踐活動的初衷。
三江美院1500余名師生在阿城大地上留下的,遠不止是足跡與畫稿。他們以敏銳的雙眼、靈巧的雙手與創新的思維,在這片融合自然靈秀、歷史厚重與產業活力的土地上,進行了一場關于“藝術如何與城市共生共榮”的深度對話。這場對話的結晶,是即將拔地而起的數字化新校區——一個“產學研訓創”無縫鏈接的超級樞紐;是藝術思維深度介入城市更新與產業升級的清晰路徑;更是對“產教城融合”這一時代命題充滿生機與想象力的龍江回答。
阿城這片古老而年輕的土地,正期待著藝術賦予其嶄新的敘事與不竭的動能。三江美院與阿城的攜手,恰似金代工匠精心鍛打的那尊銅坐龍,昂首蓄勢;其騰躍之姿,已清晰可見于白山黑水的地平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