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青年報
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老年群體消費需求愈發多元。一些年輕人積極投身銀發產業,找到了創業就業的新風口。你是否愿意為發展銀發經濟助力?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1336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46.1%的受訪者愿意投身銀發經濟相關產業。推動銀發經濟發展,68.3%的受訪者認為可以打造老年文化創意產品和服務,62.9%的受訪者建議搭建老年興趣社群。
推動銀發經濟發展,青年可以怎樣作為
“我爸媽是60后,都在2023年退休,這一年我的孩子也上幼兒園了,我爸媽就有了更多時間去做他們喜歡的事情。”90后劉菁說,自己看到一些年輕人在社交媒體上發帖找搭子交友聚會,就想給父母也找一個同齡人的社群,“我發了一條‘給父母找同齡搭子’的帖子,沒想到帖子火了”。這也讓劉菁意識到,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可能是老年人較為普遍的需求,她也因此萌生了做一個老年人社群的想法,“我覺得老年興趣社群可以做,并且能做成”。
2023年7月,劉菁成立了一家中老年俱樂部,目前每周組織15-20場活動,每月組織京外旅游及研學4-6次。“我們有北京市內的活動,也有一些京外的活動,包括歷史文化類、藝術前沿類、運動健康類、興趣社交類等,通過組織各類活動,為老年人搭建社交場景。”
鐘琦在北京一所高校讀大三,為了豐富父母的退休生活,鐘琦給他們報了一些有趣的課程。“我在網上看到有00后在老年大學教聲樂課,覺得挺有意思的。如果有可能,我也愿意發揮我的特長,為更多老人服務。”
調查中,46.1%的受訪者愿意投身銀發經濟相關產業,其中,18.7%的受訪者已在相關領域創業就業,27.4%的受訪者表示計劃嘗試。
青年可以怎樣推動銀發經濟發展?調查中,68.3%的受訪者認為可以打造老年文化創意產品和服務,62.9%的受訪者建議搭建老年興趣社群,51.6%的受訪者認為可以在社交媒體上積極宣傳,51.3%的受訪者認為可以開發適老化科技產品和應用程序,28.3%的受訪者認為要學習相關專業知識和技能。
“當下是科技爆炸的時代,老人常說,沒有年輕人的陪伴看不了病、出不了門,他們面對智能設備如同面對‘陌生人’。老年人既需要年輕人的幫助,也需要科技產品的適老化改造。”鐘琦時常教父母使用手機App,但還是會經常接到他們的求助電話,不知道怎么用,“希望一些老年人常用的產品和應用,更加容易操作”。
劉菁時常站在老人的角度去想活動創意,策劃前也會參考他們的建議。“組織大家賞花、逛公園、吃飯,這些事情都很容易,但想真正得到老人們的認可,組織的活動要有意思,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服務和情感維系。”
劉菁認為,年輕人進入銀發產業,要了解老年人的消費特點,不能盲目搞加盟擴張,要實實在在地把項目落地,穩扎穩打、穩中求進。“我現在的客群中,剛退休到60多歲的老人比較多,這個年齡段的老人大多想趁著自己身體健康,多出去走走或學點東西。未來針對高齡老人,我可能會在陪診、照料、康復等養老配套服務方面拓展業務。”
參與銀發經濟,超六成受訪者期待技能培訓與資源對接
90后劉亦欣學習的是養老護理相關專業,畢業后曾在養老院工作過一段時間,但由于工資較低、不被周圍人認可而辭職。近兩年,劉亦欣又看到銀發產業的發展機會。“我們國家老年人數量龐大,居家養老仍是主流的養老方式,我是這個專業畢業的,是不是可以發揮自己所學,在生活照料、康復護理等方面做些事情。”
“我在網上看到一些年輕人利用先進的器械上門為老人洗浴、為老人做康復鍛煉,既幫助了老人又有了經濟收入。還看到以青年為主的設計團隊專注于適老產品的研發,為老人解決生活中的難點痛點。”劉亦欣相信,會有更多年輕人參與到銀發產業中,“希望不斷完善相關政策,讓投身銀發產業的青年更有成就感,得到更多人的認可”。
調查顯示,參與銀發經濟,受訪者希望獲得行業知識技能培訓(68.4%)、產業鏈資源對接(65.3%)、相關法律法規保障(51.9%)、創業政策扶持(51.8%)、社會認可(24.4%)等方面的支持。
劉菁想和社區、街道合作,承辦一些助老活動,她認為,如果在做好背景調查的基礎上,讓更多第三方機構加入到養老服務中,不僅能豐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也能讓年輕人有更多施展的空間,“是雙贏”。
受訪者中,00后占10.2%,90后占45.2%,80后占34.7%,70后占7.9%,60后占2.0%。男性占43.3%,女性占56.7%。(應受訪者要求,鐘琦為化名,李斯宇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