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舉穩就業促增收,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的一個重要著力點。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一頭連著宏觀經濟,一頭連著萬家燈火。如何進一步突出就業優先導向,促進相關政策舉措的有效落實,值得研究。
2023年以來,在經濟運行不確定因素增多的情況下,我國把穩就業提高到戰略高度通盤考慮,通過及時調整優化穩就業政策,穩崗返還政策持續實施,吸納就業補貼延續拓展,擴崗補助及時重啟,形成了穩就業的系統性政策支持體系,全年各級政府各類資金直接支持就業創業超過3000億元。2023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244萬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514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就業172萬人,脫貧人口務工規模達3397萬人,顯現出就業狀況逐步改善的態勢。
應該看到,雖然當前就業形勢總體穩定,但仍存在一些挑戰和問題,“招工難”“就業難”并存的結構性就業矛盾依然突出。特別是每年春節后,是勞動者換崗流動的高峰期,也是企業開工復產的關鍵期。接下來,要進一步強化政策引導,有針對性地優化調整階段性政策并加大薄弱環節支持力度,確保就業大局穩定。
夯實穩就業的經濟基礎。要實施好擴大內需戰略,加大宏觀調控力度,持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堅持以就業優先為導向,加強財政、貨幣、區域、科技、環保等政策的協調配合,把非經濟性政策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確保同向發力、形成合力。
細化穩崗拓崗機制。企業是吸納就業的重要載體。要穩就業,穩企業是關鍵一環。應持續優化民間投資的營商環境,落實社保補貼、吸納就業補貼、稅費減免等支持政策,著力為企業降成本、減負擔,充分發揮民營企業在吸納就業方面的主渠道作用。強化對企服務,對重點企業動態摸排與跟蹤服務,做到企業缺工規模、缺工類型、技能要求“三清”,建立缺工企業清單,配備就業服務專員,支持企業開展用工余缺調劑。
充分激發數字經濟穩就業的潛力。在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背景下,就業環境擺脫了時空限制,就業方式突破了單一關系,可以為求職者就業創業提供更多選擇。按照目前職業發展的趨勢,未來5年,數字經濟有可能創造3000萬個以上的就業機會。同時,數字經濟催生的新職業也對求職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多數高校對工科、農科類數字化人才的學科建設不足,高校相應的工業數字化和農業數字化師資隊伍建設明顯滯后,難以匹配人才培養數字化轉型要求。應優化高校學科專業結構,按照“新工科(新農科)建設+新職業確立+新實訓搭建”的要求,增加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興學科專業,建設數字經濟研究平臺和實驗室,夯實數字經濟專業人才隊伍根基。政府應因勢利導,增加社會培訓預算、建設數字化培訓平臺,持續規范開展終身職業技能培訓,確保更多勞動者技能更加匹配數字化時代。
穩就業惠民生,還要進一步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加強困難群體就業兜底幫扶。密切跟進了解大齡失業、殘疾家庭等困難群體的就業失業狀況,幫助有就業意愿的人盡快實現就業,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及時對符合條件的失業人員發放常規性保生活待遇,啟動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加強部門協同,層層壓實責任,不斷健全完善欠薪治理長效機制,加強常態化監測評估和檢查督促。
來源: 經濟日報 中國大學生就業
轉自:“黑龍江高校就業要情”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