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后你打算在哪個城市工作呢?”
相信很多同學在畢業時
都會面對這樣的靈魂拷問
之所以會糾結、猶豫,是因為它沒有固定的答案,需要我們根據自身情況做出選擇。這個選擇,往往決定了未來的職業發展與生活規劃。不同的選擇,也可能會演變出不同的人生劇本。
今天小編想和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到底是選擇繁華的大都市還是舒適安逸的家鄉小城市呢?這對每一位即將畢業的學子來說都是一個需要慎重考慮的問題。
下面我們來看看哪些城市對畢業生更具吸引力吧。
部分院校2022屆畢業生就業地域情況統計
(來源:大學生就業資訊 數據來源:各院校2022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
根據整理各院校的就業城市選擇發現,除了大多數學生首選學校所在地外,北京、上海、廣東、浙江依舊是畢業生就業的熱門區域,部分新一線城市如杭州、佛山、長沙、蘇州等也受到青睞。可見,大家對于一線、新一線城市的熱情依舊不減。
大多畢業生在選擇城市時,通常結合自身因素與就業區域的條件,來選擇適合自己的城市。小編采訪了幾位來自不同城市的畢業生,跟他們聊了聊關于就業去向的問題:來自江蘇的小Z畢業后放棄了離家近的工作,來到了北京,他認為計算機專業在北京可以有更好的就業機會和發展空間;小G從學校畢業后回到家鄉省會城市,成為一名老師,適應家鄉的生活習慣是她留下的重要原因;而想實現財富自由的B選擇去杭州從事自媒體行業。
他們都表示,就業機會、薪資待遇、發展前景、生活所需是當下會考慮的主要原因。
那是不是大家都去了一線、新一線城市呢?
其實不然。這幾年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選擇到發達地區的地級市和縣城工作。

有這樣一群年輕人,他們選擇回到家鄉,開啟創業之路,并用自己的經歷證明,在小城市,也有同樣出彩的生活。
97年女大學生張桂芳,在2020年高票當選河南鶴壁石林鎮三家村黨支部書記,她帶著大家一起鋪路、修水管、清理河道,建造了村里的第一個圖書館、籃球場、公共廁所,還有電影院,把家鄉打造成彩虹村,“如果年輕人能夠回到村子,會給村里帶來活力”看著村里一點點發生變化,張桂芳找到了自己的價值。
同樣讓鄉村換新顏的還有河南省返鄉創業青年、嵩縣黃莊鄉三合村黨支部副書記、團支部書記馮亞珂。“有了想法就去做,我相信自己能在家鄉趟出一條路來。”2015年10月,馮亞珂毅然離開了城市,回到了家鄉三合村。他決定立足家鄉優勢,創辦三合伏牛山寫生基地,他帶領鄉親們開展寫生經濟,讓一個貧困山村變為“手繪小鎮”。
連云港市有這樣一位大學生創業明星—徐瑤,11年前她辭職返鄉種西瓜,有擔當、有辦法的她帶領村民創業致富,年產值達680萬元,在徐瑤的影響下,返鄉創業、回村任職的大學生越來越多。今年,徐瑤首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關心鄉村振興和發展鄉村特色產業的問題。
大學生畢業后回到家鄉,并不代表著從此“躺平”,在小城市工作也并不平庸,同樣需要我們在自己的崗位上奮斗,也可能會有更大的責任。看過了大城市的車水馬龍,或許對家鄉經過歲月打磨的老街小巷更有從心底散發的向往。

大城市有更多的就業發展機會,尤其是在高薪工作領域,如金融、科技和媒體等,此外,還擁有更好的學習資源,有高水平的學術研究機構,可以接觸到更廣泛的文化知識,拓寬自己的視野。但大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和競爭壓力也是不可忽視的一點。相比于歸屬感低的大城市,小城市的生活會有更多屬于自己的時間,安逸舒適,但發展緩慢,薪酬偏低。其實無論在哪里,都存在著一些利弊,在選擇工作城市這個問題上,大家可以考慮以下幾點因素:工作目標、日常生活所需、家庭因素、個人想法。

就像錢鐘書的《圍城》里寫的一樣,城里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沖進去。也許在大城市漂泊的打工者羨慕小城市的安穩,回到小城市的人羨慕大都市的豐富多彩。但小編想說的是,這不是大城市、小城市的問題,問題出在我們自身的需求,沒有最好的城市,只有最適合你的城市。無論在哪里,都可以過上你自己的理想生活。
不管你的選擇是什么,當你深思熟慮選擇了一條路,就不要后悔當初沒有選擇另一條路。村上春樹曾說:這世界上根本沒有正確的選擇,我們只不過要努力奮斗,使當初的選擇變得正確。
我們都在尋找自己、奔赴不同人生的路上,相信穿過夏天的柵欄和冬天的風雪后,終會抵達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