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全國大學生職業規劃大賽優秀選手風采展示 ———趙昱寧

2025-05-31 點擊次數:2557

趙昱寧,哈爾濱音樂學院,民樂系2023級笙專業研究生,第二屆全國大學生職業規劃大賽就業賽道高教研究生組銅獎。

職業規劃目標是:新時代民族樂器修造師。

風采展示

image.png

image.png 

生涯故事

我是哈爾濱音樂學院民樂系研究生趙昱寧,當指尖撫過清代十七苗笙斑駁的笙管時,我仿佛觸摸到了三百年前匠人的呼吸。作為笙專業演奏者與樂器修造師,我始終相信,每一道裂痕都是歷史的私語,每一次校音都是文明的對話。

選擇這條道路,始于笙管里藏著的遺憾。本科時,看著同窗因樂器音準偏差而反復掙扎,我抱著破笙管在古籍與工坊間穿梭三個月,當改良后的笙重新發出清越之音時,我找到了比舞臺更遼闊的天地。七年來,從圖書館泛黃的《中國樂器制作考》到非遺傳承人布滿老繭的雙手,自主研發的新材料笙簧是我在傳統工藝的基因鏈上嵌入了現代材料的密碼。那些深夜測量上千組振動數據的堅持,終讓修復樂器的音色通透度提升40%,這不僅是技術的突破,更是對先輩匠心的當代回應。

在二十平米的工作室里,懸掛的327件“重生檔案”是我最珍視的勛章。修復百年古笙時,我用數控機床雕刻笙苗后,仍堅持手工完成最后三道髹漆工序——這是對機械化時代最后的溫柔抵抗。當孩子們在“聽見歷史的聲音”課堂上吹響自制竹笛,當偏遠山村的教室傳來改良蘆笙的清音,我深切體會到:真正的傳承不在博物館的玻璃柜里,而在當代人的指尖律動中。

未來十年,我將以雙重使命丈量人生:研發符合人體工學的民樂教學樂器,讓傳統技藝觸達更多尋常百姓;搭建“非遺新生”公益平臺,為每件流散民間的樂器找到回家的路。

撫摸著正在修復的明代琵琶,我聽見木紋中傳來跨越時空的和鳴。在這個機械臂逐漸取代人手的時代,我愿以青春為火,既守護“三年成一琴”的匠人風骨,也點燃“科技賦新生”的創新激情。因為我知道,當二十一世紀的陽光透過工作室的窗欞,照亮那些沉睡百年的樂器時,我們接續的不僅是技藝,更是文明的心跳。 

生涯寄語

親愛的學弟學妹們:

我們這一代青年,正站在文化自信與民族復興的偉大時代潮頭。作為同樣立志于民族樂器修造事業的你們,手中的每一塊木材、每一根絲弦,都不僅僅器物,而是承載著千年文明的基因密碼,凝聚著民族審美的獨特韻律。你們肩負的,是守護文化根脈、奏響時代強音的重任。

請堅信,匠心的價值不在于喧囂的名利場,而在于讓瀕臨失傳的技藝重煥生機,在于古法與新聲的交融中尋求突破,在于創造出一件件飽含溫度與靈魂的樂器,讓中華文明的精粹得以傳承與綻放。

未來,你們將在民族音樂傳承與創新的沃土上扎根,潛心鉆研“材料甄選”、“聲學奧秘”、“結構復原”等關鍵領域,精益求精。愿你們的刻刀在古木上刻下對歷史的敬畏,耳朵在調弦中傾聽時代的回響。將匠心融入琴瑟共鳴,讓每一件經手的樂器都成為承載中國故事、傳遞東方美學的“活態文物”。

希望你們既敬畏千年古韻,又勇于推陳出新。愿你們的雙手與匠心,能為華夏之音拂去歲月的塵埃,賦予它更蓬勃的生命力。讓《二泉映月》的凄涼、《十面埋伏》的激越、《高山流水》的曠遠 ,在新時代奏響永恒的和鳴,共同書寫生生不息的中華氣韻。

加油,學弟學妹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