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全國大學生職業規劃大賽優秀選手風采展示 ———韓昊延
2025-05-27 點擊次數:2131
韓昊延,牡丹江師范學院,歷史師范專業本科生,第二屆全國大學生職業規劃大賽成長賽道高教組銀獎。
職業規劃目標是:黑龍江省邊境縣鄉村教師。
風采展示
生涯故事
我的家在黑龍江,這片北疆黑土生我養我,承載著我深深的家鄉情愫。我的姥姥、姥爺都是鄉村教師,在我小時候那個資源匱乏的小村子里,姥爺每天天還不亮就要起來用石磨為孩子們磨豆漿,那聲響是我記憶里最早的“上課鈴”。孩子們上課時幸福的笑容像一顆種子在我心底悄然生根。
我的母校牡丹江師范學院有著37年的農村辦學歷史,去年教師節當天,新華社客戶端詳細報道了學校僅在近三年里就為黑龍江省18個邊境縣輸送鄉村教師4095人,這些北疆紅燭用自己的能量點亮了鄉村教育,也更加堅定了我以教育之力守邊疆的職業夢想。
大學期間,我認真學習專業課程,提升專業素養,重視跨學科學習,積極參加學術座談,向專家學者請教學習,并多次赴東寧要塞遺址、石人洞遺址等地實地探查。在教學實踐方面,我進行線上線下輔導達300小時,志愿宣講43次,作為組長組建團隊開發50節初中歷史重難點微課,涵蓋7-9年級12個核心單元,創新“時空定位+問題鏈”教學模式,開發創新歷史課程。
在大學期間,我積極投身于各類實踐活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與技能。我曾先后擔任新生小班主任、團總支副書記等職務。在這些崗位上,我組織學生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由此鍛煉了出色的活動策劃能力、組織協調能力以及班級管理能力。同時,我注重個人技能的提升,成功考取了急救證書和心理療法證書,這賦予了我應急事件處理能力與心理輔導技能。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始終踐行這一理念,積極參與社會實踐、主題研學等活動。我的這些實踐成果獲得了國家級媒體的多次報道,像中國青年網、人民數字聯播網等都對相關活動進行過專題報道。此外,我還在省科普教育基地 —— 牡丹江歷史流域博物館擔任義務講解員。這些寶貴的經歷,讓我的實踐閱歷極為豐富。
1974年,張桂梅校長從牡丹江畔帶著東北黑土的韌勁扎根西南深山,五十年歲月荏苒,聆聽著童年的磨盤聲,循著張校長的足跡,帶著一批批學長學姐的囑托,我會用自己的青春耕耘這片教育的沃土,做一支用教育的力量戍守邊疆的北疆紅燭,手牽手將教育的溫度在生我養我的北疆黑土上傳遞下去。
生涯寄語
親愛的學弟學妹們你們好,作為在全國大學生職業規劃大賽中逐夢的“過來人”,我愿以自己的成長足跡與你們分享三點心得。
一是以理想信念為燈,照亮育人初心。選擇基層教育,就是選擇與時代同頻共振。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鄉村教師始終是鄉土文明的守護者。我們要主動學習黨的教育方針,將“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使命融入課堂,用“紅色基因”潤澤孩子心靈。
二是以復合能力為犁,深耕教育熱土。鄉村教育需要“多面手”。我堅持每天研讀教育理論、打磨教學技能,同時自學農業科普、心理輔導等知識。在職業規劃大賽中,我設計的“田間課堂+數字教育”方案正是源于對鄉村需求的觀察。建議大家多參與支教、社區服務,在解決留守兒童輔導、家校共育等實際問題中錘煉本領。
三是以時代機遇為帆,勇立變革潮頭。抓住“教育數字化”機遇,為鄉村學校貢獻知識和力量。新時代鄉村振興需要既能拿起粉筆又能操作智能設備的教師。當你們在基層發現某個教育痛點時,請勇敢行動——那或許就是改變的開始。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愿我們以“向下扎根”的定力、“向上生長”的韌勁,在廣袤鄉土書寫無愧時代的青春答卷。正如《湘江宣言》所說:我們要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戰略需要,個人選擇緊密結合時代需求,主動投身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以實際行動回應“當代學子,正當其時”的時代號召!
最后,我期待與你們在阡陌田壟間相遇,共繪鄉村教育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