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賽中的故事(一)

2025-01-15 點擊次數:5563

不止比賽,撰稿生動在每個瞬間

哈爾濱師范大學 石松棠

圖片

踩著咯吱咯吱的雪回江南校區時我就在想,以后每一次來江北,站到科學會堂上,一定都要捧一本證書回去。

我是一個淚點很低的人。備賽期間,改了無數版稿子,幾乎鋪滿了整個電腦桌面,學院樓里常常晃蕩著我四處尋找空教室的身影。一個人掐表,排練,講到動情處常常哽咽,王老師說“要先感動自己,才能打動別人”。我一直在思考,那個獨屬于我的細分賽道,是什么?

在正式比賽前一周,為尋撰稿靈感,我去到了哈爾濱雙城,對金代古城址做田野調查。站在一望無際的黑土之上,聽風聲呼嘯著席卷過平原的那一刻,幾百年的風雨就這么飄搖過去了,閉眼,金戈鐵馬...

也許就是在這里,也許就是在幾個按捺住內心的狂喜翻看肅慎、東胡資料的深夜,也許就是在感受到萬物有靈的那一瞬...我找到了每個撰稿人獨有的那一點溫度與情懷,找到了從“寫手”向“龍江故事傳播者”轉變的關鍵點。如果說比賽剛開始時,寫作只是我的個人愛好,那我想,正是在一遍一遍的敘述中,撰稿人不再是空洞洞的詞匯,它在我心底有了顏色...

——是令人流連忘返的哈爾濱之夏的清爽,去天恒山俯瞰整個市區籠罩在夕陽下,前輩游壽老師田野調查的身影,那么生動地浮現在眼前

——是直面白山黑水的真實,感受雙城原野上沙礫被風裹挾來打在臉頰上的刺痛,從眼前殘墟到金代寥晦城,閉上眼你就能看到,它九百年前的盛況,不遜于今天的北京

——是無數個因學業心力交瘁的時刻,想起撫遠蔓越莓成熟、寧安響水稻豐收...這片神奇的大地,令火山變金山,令黑土變紅海,令我真切感受到了大地豐收的喜悅和幸福...

這些生動的瞬間,是我生命畫卷的高光時刻,我想要將它們記錄下來。我也曾糾結,編導專業的我為什么不選擇用影像去記錄和表達?...

抱著這樣的疑惑,在河北省博,我遇到了一塊戰國的石頭,它叫“守丘刻石”。正是這塊小小的石頭,佐證了中山國的存在。其上有碑文,翻譯過來大意是“我們是給王守墓的公乘得和舊將曼,后世的君子們,你們好啊。”那一刻好似有電流貫穿全身,一份跨越千年的問候,兩位來自先秦的朋友,讓我知道,文字的力量有多偉大。從紙媒到廣播,從影像到VR,媒介載體日新月異。文字是脆弱的,它總是要被取代、被寫在紙頁上面臨被焚毀被蟲蛀被侵蝕的風險;但文字又是堅強的,因為總有人愿意去守護它、延續它。一塊石頭的刻字可以在河底沉寂無數個輪回,我也想用最貼近歷史的方式,為龍江賦予一點獨特的意義。

前期彩排,我一直表現不佳。我知道我的筆觸還很天真稚嫩,不足以承載歷史的厚重。可當走上臺那一刻,見證過的真實瞬間,竟在我心里升騰起無比的底氣。從學院的小舞臺走到學校的大會堂,一層一層“打怪升級”。當我也可以神采飛揚地向眾人述說龍江撰稿人的職業理想時,我相信它就在未來不遠處,等我一步一個腳印,踏實向前走。

如果你問我,職業規劃的意義是什么?我想不僅僅是一場比賽、一本證書,更是每個人青春回憶里該有的,為了一個目標一點一點堅定的過程。參與其中,才知道靠的不是異想天開,不是弄虛吹牛,而是無數次未來路徑的暢想與碰撞,數年數月數天如一日的點滴累積,無數個深夜滿城風雨后唯見一燈如豆,無數次春暖花開四季輪回后還堅守著對理想的熱愛和本心。

我十分認可和感謝評委老師對我提出的建議:先生存,再發展。備賽的闡述更像是一場儀式,而想要這顆種子發芽,還需有更可落實的具體路徑。職業撰稿人的就業前景并不穩定,我反思了自己的規劃,終于確定,自己應先有一個安身立命的形式:成立自媒體文字工作室“花明澈”。打造龍江故事個人IP,探索更多樣化的故事路徑。

我想我與東北這片土地是有緣的,我想見證她越來越好。乘著亞冬會的東風,寫好龍江故事,是我的課題,更是時代課題所在。恰如此時此刻,窗外雪落,夕陽平鋪,我心底的龍江故事,就生動在無數個這樣的瞬間里。

為此,我步履不停,我滿懷熱愛,我拾筆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