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業”之才,育“傳道”之德——哈爾濱師范大學

2019-04-30 點擊次數:4014

2019年黑龍江省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業務培訓會議經驗交流材料 



 哈爾濱師范大學在近年的就業工作中始終堅持將就業工作回歸教育本源,在全校生涯教育理論與實踐教學中,堅持圍繞“立德樹人”這一中心任務,契合育人真諦,致力于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和反哺社會的價值觀,在生涯教育教學工作中“堅持價值引領,三力協同育人”的生涯教育教學的實踐。


 一、凝聚生涯教育教學的核心價值引領,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做有理想信念的好老師


 學校就業指導處生涯教研室擁有一支思想政治素質過硬的教師隊伍,為生涯教育教學與科研提供了有力保障。目前共有36名專兼職教師,其中10人具有高級職稱,7人獲得博士學位,另有5名在讀博士生。目前線下課程共計五門10學分,并貫穿大學四年全過程。


 該課程的開設緊密圍繞生涯“職業錨”理論與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的有機浸透與融合,大力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加強以校內課程立項為基礎的本土化教材研發,深入優化課程設置,梳理生涯教育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課堂教學各環節,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生涯教育的有機統一。


 在生涯教育教學中始終以學校培養的“全國優秀教師”宋立志、“全國道德模范”張麗莉、“全國勞動模范”王惠生、“世界小姐總冠軍”于文霞等優秀校友為社會做出的突出貢獻,實現自我價值的人生奮斗歷程,引領學生在成長中的“三觀”形成。幫助學生確立“職業錨”的教學過程中,兼顧個人對社會的責任與貢獻和社會對個人的尊重與滿足兩方面,使個人價值升值與社會價值實現有機統一。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推動師范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傳承中華師道,涵養教育情懷,做到知行合一。


 二、在追蹤身邊生涯發展踐行者的事例中,激發生涯課堂上學生的新鮮活力,做有道德情操的好老師


 營造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文化氛圍,弘揚“墩品勵學,宏毅致遠”的校訓精神,充分利用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百例優秀畢業生案例集《人生求索》中學術求索、創業路上、安幫濟民、服務基層、逐夢青春欄目中剛畢業5年內的學哥學姐的鮮活事例,讓朋輩效應在同學中產生效益,讓榜樣的示范作用代代傳承。同時注重由生活小事到社會各方面的浸入與融合,使學生充分感受到并產生生涯課程是其學涯發展中所有功課的催化劑和調和劑。


 把握教育時機,針對新生代學生的特點,在教育中發現學生的興趣,把學生的個體興趣融入到個體的職業需求中,再將需要融入教學。創新課堂教學工具,將手機和互聯網植入課堂教學,設計相關學習任務;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利用“我的生涯課程我做主”活動,讓學生設計一節生涯課程,充分展現學生的關注點和教學風采,強化師范品牌意識。


 三、提升生涯教育教學課程的科學設計,強化學生的知識感知力,做有扎實學識的好老師


 課程是溝通教育理想與現實之間的重要橋梁,目前已構建包括《職業生涯規劃》、《教師職業能力與應聘技巧》、《大學生職業發展與人際成長》、《教師的語言藝術》、《求職面試成功學》等五門課程在內的生涯教育課程群,旨在啟蒙生涯意識與引領認知中,強化學生對人生的寬度與厚度的感知力。從而克服以往生涯教育教學中漠視“人”、“情”、“魂”的生命性缺失,使學習者真正從“規劃性”權力的彈壓之下,找回自主性意識和人文素養以個體創造精神。


 積極探索課程教學設計的藝術,注重如何引導學生拉伸其人生的相對長度,培養主體性的當代教育價值訴求。為此,生涯教育教學中我們始終要求教師努力把握:教師--教育資源、學生 --教育資源、教師--學生、學生--學生在教學中蘊涵的四重關系。通過“生涯訪談”實踐課的設計、創辦“梧桐語壇”青年教師講壇、“師說新語”專家名師論壇、“匠心敘事”實踐者分享會和“日新讀書”沙龍等四個系列活動,讓學生通過敘說身邊人的生涯故事,拓展學生的視野,使生涯課堂在時間和空間上產生雙重延伸的效果。在敘說與傾聽身邊人的生涯故事中,打破單一觀點,去覺察和發現隱藏的生命圖像,重新構建自我認知,找到對職業的期望、生涯的意義和自我的價值。增強學生對職業、對家鄉的歸屬感與認同感。通過循循善誘的引發,在學生精神世界與身心發展中起到春風化雨的作用。


 四、提高學生學習參與度并將學生需要融入教學,是追求生涯教育教學的不竭動力,做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


 為構建學生個性化需求為導向的成長發展指導系統,教研室積極研發與編寫適合師范類學生四年使用的《學涯手冊》,旨在提升師范生的批判性的思維能力、自由選擇的能力和對幸福的追求能力等。以激發學生心理的內生動力為主線,提升學生的自我意識,幫助學生厘清“我能做”和“我想做”的聯系與區別,以期達到增強學生的“師范”烙印感、“師范”氣質和“師范”品牌精神。以“知識、技能、素養”三個板塊為基本框架,涵蓋學生的整個四年學業生涯。


 以學院為基本單位構建學業、就業、創業、事業、志業“五業一體”的“生涯教育工作坊”,整合教研室教師隊伍資源,每個工作坊均由1-2名多年從事生涯教育的教師帶隊,將各學院的輔導員有志于生涯教育的青年教師吸納進咨詢與指導隊伍,為學生提供更加專業的個性化服務,實現學生從“被動學”到“帶動學”再到“主動學”進而升華為“自覺用”的學習理念的轉變。在就業指導與生涯教育過程中促進師生的全面發展,使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落地生根。